少林易元洗髓功 “得气” 后,身体竟会发生这些奇妙变化!
少林易元洗髓功并非单一功法,而是由吐纳、垂吊、拍打、易筋经、打坐五部核心功法组成的完整体系,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唤醒身体深处的 “气感”,也就是练功之人常说的 “得气”。
很多初学者练了一段时间后,总会疑惑:“到底什么是得气?不同功法得气的感觉一样吗?得气了又能有什么不一样?” 今天就结合少林功法传承经验与不同功法的练习特性,聊聊少林易元洗髓功五部功法各自的 “得气感”,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体、精神变化,帮你读懂身体发出的 “健康信号”。
在功法的理论里,“气” 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,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基础 —— 就像手机的电量、汽车的燃油,维系着五脏六腑的运转、四肢百骸的活动。
少林易元洗髓功的 “得气”,是通过五部功法的不同练习方式(如吐纳的呼吸调控、垂吊的经络牵拉、易筋经的动作导引),让身体从 “感知不到气” 到 “清晰捕捉气感” 的过程。不同功法的得气信号虽有差异,但本质都是气血通畅、能量充盈的表现。
很多练习者反馈,不同功法 “得气” 的瞬间,身体会出现针对性的反应,这些反应与功法特性高度契合,能帮你快速判断 “是否练对了”。
1. 吐纳:从 “呼吸浅促” 到 “气流牵引导航”
吐纳是易元洗髓功的 “气感入门功”,核心是通过 “腹式呼吸 + 意念引导” 唤醒气感。未得气时,多数人是 “胸式呼吸”,吸气浅、呼气快,练 5 分钟就觉得胸口发闷;得气后,最明显的变化是 “气流有了方向”:
吸气时,能清晰感觉到气流从鼻腔进入,像 “细线牵着” 往下走,路过胸口时不发堵,直接沉到下丹田(小腹位置),这时小腹会自然鼓起,像 “装了温水的气球” 慢慢膨胀;
呼气时,气流顺着原路返回,小腹慢慢收紧,甚至能感觉到 “气带着杂质” 从鼻腔排出,练 10 分钟后,喉咙不发干,反而有种 “润润的清爽感”。
国际二级表演艺术家谢师兄反馈戏曲练习时时间久容易嗓子疼,吐纳得气后,吸气时气沉丹田,戏曲表演时感觉有‘气托着声音’,现在嗓子也不哑了 —— 原来呼吸对了,气能养着身体。”
2. 垂吊:从 “腰腹发沉” 到 “丹田温热上涌”
垂吊是少林易元洗髓功中 “激活下丹田气感” 的关键功法,通过 “特定部位牵拉 + 呼吸配合” 疏通下焦经络。未得气时,刚开始垂吊会觉得腰腹发沉、腿部发酸,坚持不了 3 分钟就想放弃;得气后,身体会出现 “靶向性反应”:
垂吊时,配合吐纳呼吸,吸气时能感觉到 “气往丹田聚”,下丹田(肚脐下 3 指处)有 “温热的坠胀感”,不是疼,而是像 “揣了个温热水袋”,并且吊重的重量也显著增长;
坚持练习 3-5 天,温热感会顺着腰脊往上蔓延,以前久坐发僵的腰椎,会有 “气在慢慢顶开淤堵” 的酸胀感,垂吊结束后,腰腹不沉了,走路时感觉 “腰杆能自然挺直”,甚至连经久多年的前列腺和性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。
3. 拍打:从 “皮肉酸痛” 到 “热气深层渗透”
拍打是 “被动激活气感” 的功法,通过 “特定部位拍打 + 节奏控制” 打通表层经络。未得气时,拍打会觉得 “皮肉疼”,拍肩颈就疼在肩膀表面,拍腰腹就疼在肚子上,练完后皮肤发红却不缓解酸胀;得气后,拍打时的痛感会 “变深变透”:
拍打的瞬间,先有轻微的酸胀感(不是皮肉疼),随后能感觉到 “热气往经络里渗”,比如拍肩颈时,热气顺着肩膀往下走,路过胳膊肘的 “麻筋” 时,会有 “酥酥的电流感”,拍 5 分钟后,肩颈不发紧,反而能 “转动到以前到不了的角度”;
拍腰腹时,热气直接往深处沉,以前吃凉食后 “小腹发凉” 的感觉,拍完后会被 “热气覆盖”,原来拍打对了,气能通到经络里,连拉肚子的频率都少了。
4. 易筋经:从 “动作僵硬” 到 “气随形动”
易筋经是 “以形导气” 的功法,通过 “刚柔并济的动作 + 气息配合” 让气感顺着经络走。未得气时,做动作像 “摆姿势”,胳膊抬不高、腰弯不下去,练完后觉得肌肉酸;得气后,动作会 “跟着气走”:
做 “韦陀献杵” 时,双臂平举,能感觉到 “气撑着胳膊”,不是靠肌肉硬抬,而是 “气像支架” 一样托着,胳膊不发抖,坚持 1 分钟也不酸;
做 “九鬼拔马刀” 时,转头拉伸颈肩,能清晰感觉到 “气顺着脖子往肩膀流”,以前拉伸时的 “刺痛感” 变成了 “酸胀的通透感”,动作结束后,颈肩像 “松了绑” 一样舒服。
西式健身练力量总觉得“力用在表面”,易筋经得气后,做动作时气跟着身体走,练完后肌肉不紧绷,反而有种“全身舒展的轻盈感” —— 动作对了,气能带着力走,不浪费身体能量。
5. 打坐:从 “杂念纷飞” 到 “气聚神安”
打坐是少林易元洗髓功的 “气感聚合功”,通过 “静坐 + 意念归一” 让气感稳定下来。未得气时,打坐 5 分钟就坐不住,脑子杂念纷飞,腿还发麻;得气后,身体会 “进入安静的状态”:
刚开始静坐时,能感觉到 “气慢慢往眉心或丹田聚”,像 “小光球” 一样慢慢变大,以前乱飘的杂念,会随着呼吸 “跟着气走”,杂念少了,脑子不发昏;
坚持 15 分钟后,眼皮不发沉,反而有种 “眼神变亮” 的感觉,结束打坐时,起身不头晕,走路脚步稳,甚至能清晰感觉到 “气在全身慢慢循环”,连烦躁的情绪都跟着平复了。
经常有的退休学员说:“以前晚上总胡思乱想睡不着,打坐得气后,每天睡前坐 10 分钟,气聚在丹田,脑子慢慢放空,躺下后很快就能睡着,而且梦也少了 —— 原来气稳了,心神也能定下来。”
无论是哪部功法得气,最终都会带来精神、生活层面的共性变化,这些变化是 “气养全身” 的结果,也是健康状态的深层体现。
很多人健康出问题,是因为 “违背身体节奏”,而五部功法得气后,身体会 “主动提醒你规律生活”。中医里说 “气乱则心乱”,五部功法得气后,气血的 “稳定性” 也相应的会带动情绪的稳定。
很多人练少林易元洗髓功,会把 “得气” 当成目标,其实五部功法的 “得气”,更像是 “练对了的信号”:
吐纳得气,说明呼吸方式调对了,气能沉下去;
垂吊得气,说明经络牵拉到位了,下焦能通开;
易筋经得气,说明动作配合对了,气能跟着形走;
得气的早晚因人而异:有人体质好,练吐纳 3 天就有气流感;有人下焦堵,练垂吊 2 周才觉得丹田热;不用着急,也不用刻意追求 “强烈的气感”,只要每天按五部功法的要求练 15-20 分钟,动作到位、呼吸自然,身体总会给你反馈。
练少林易元洗髓功,练的不是某一部功法的气,而是五部功法配合起来的“全身通气”。当你能在吐纳中找到气流、在垂吊中感受到丹田热、在易筋经中让气随形动,就会发现:健康不是 “靠药补”,而是靠 “气养” —— 气通了,身体自然会慢慢变好。
如果你也在习练少林易元洗髓功的五部功法,不妨多留意功法的得气信号;如果还没开始,或许可以从吐纳入手,先找到 “气流往下沉” 的感觉 ,感受到那股 “属于自己的气感”,在身体里慢慢流动。